新华网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何宗渝)近年来,中央企业的并购重组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今年以来,国资委相继召开了有关中央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以及中央企业之间的资源优化与业务合作的专门会议。中央企业为何要进行并购重组、取得了哪些成效、出现了哪些问题呢?新华社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局副局长刘文炳。
记者:当前推进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是为了解决哪些问题?
刘文炳:中央企业并购重组包括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活动。从宏观层面看,并购重组有利于优化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从微观层面看,有利于企业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从市场效应看,并购重组可以挽救一些弱势企业,改善这些企业的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
当前中央企业还存在国有经济分布面过宽,资源分散,以及主业不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并购重组可以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具有优势的行业和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中、向中央企业主业集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体竞争力。
同时,中央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做“全运会冠军”,还要争做“奥运会冠军”,海外并购是中央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必然要求,是成长为世界一流公司的必由之路。
记者:近年来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成效?
刘文炳:通过并购重组,中央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明显扩大,运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趋于合理。从中央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来看,已由国资委成立之初的196家减少到目前的117家;2003年底185家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仅为8.3万亿元左右,2010年底122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4.3万亿元,超过80%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和通信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行业。
一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了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一些产业链相关企业合并重组,促进了中央企业业务链条整合,发挥了协同互补效应;一些科研院所并入产业集团,实现了产研结合,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些“窗口”公司并入大型骨干企业,增强了企业海外市场拓展能力和竞争力;一些困难企业通过重组实现了扭亏脱困,焕发出新的生机。
记者:中央企业并购重组后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刘文炳: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首先是一些中央企业发展战略不清晰,盲目扩张,带来诸多风险。一些企业过分注重做大企业规模,存在强烈的扩张欲望,没有想好就去并购;有的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功课没有做足,出现了问题;有的企业超过自身资金能力、整合能力进行并购,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这些方面的教训非常深刻。
其次就是有的企业在并购重组后内部资源整合不到位,难以实现预期目标。有的企业在并购重组后形式上实现了联合,但在业务、资产、机构、人员、文化、管理流程等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整合或整合不到位。
第三,伴随着并购重组快速推进,有的中央企业的管控能力却相对滞后。“十一五”期间一些企业的规模扩张了好几倍,主业增多了,产业链条拉长了,出现了管控风险。
记者:对这些问题,国资委有什么解决思路?
刘文炳:中央企业的并购重组首先要以企业和国家战略为导向,围绕突出主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来进行。要高度重视各类风险,特别要避免盲目兼并和“多元化”陷阱。
在实施并购重组过程中,企业要正确把握自身能力,量力而行,高度重视各个环节中的风险。并购重组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实施有效整合,要对管理、技术、生产、营销、财务、人才、文化等各类资源进行深入整合,构建合理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注重发挥协同效应。
未来几年,中央企业进行市场化并购重组是大趋势,要坚持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创新并购重组方式。政府管理部门也应通过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消除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进一步破除市场分割和地区限制,清理各种不利于并购重组和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
从国资委角度来说,我们将围绕“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一目标,继续加强对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服务和监管,切实提高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质量和效果。
记者:一些中央企业海外并购出现了亏损,有什么经验教训?
刘文炳:近年来,许多中央企业积极贯彻“走出去”战略,实施了一系列海外并购,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相比以前,中央企业海外并购更加注重技术、市场和资源,正朝着更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方向变化。
但少部分中央企业的海外并购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科学的决策机制,海外并购的经验和整合经验不足,尤其是缺乏全球化经营管理能力和熟悉海外并购业务的人才。
伴随着“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央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并购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的风险。之前有的中央企业已经有了这些方面的教训,必须引起重视。
记者:何宗渝